橡胶托搬家辊
古人是如何播天气预报的?
据说,从遥远的夏商周开始,人们渐渐地学会了农业生产,但由于没有水利工程条件,就必须要靠天吃饭,于是“天气预报”便成为刚需之事。那么,古人如何了解天气变化呢?
其实,首先应该是结合节气——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再根据自己天气变化的一些经验,然后总结起来一定的天气变化规律。比如:“疙瘩云,晒死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等,一些就类似于天气预报的谚语。
我国最早的诗歌《诗经》——《邶风·北风》中曾记录了人们的看天气的经验“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里里面所讲的“雱”,就辊雨雪盛大的样子;而“喈”则是风疾的形容;“霏”是雨雪纷飞。这句诗歌的意思是“寒冷的北风吹到、风大,带来的雨雪也大。”不过,当时由于没有科学的气象预测方式,人们光靠抬头观测和预报天气,准确率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据一些史料显示,在汉代的时候,人们就开始试着用一些科学的方式来预测天气了。比如,元末明初娄元礼在《田家五行》一书中说:“如果质量很好的干洁弦线,忽然自动变松宽了,是因为琴床潮湿的缘故;出现这种现象,预示着天将阴雨。” 说明那个时候的人们,已经可以有利用一些自然事物,如“琴弦”感应湿度的原理,来预测晴雨的天气状况了。到了东汉的时候,还出现了一个天文学家张衡,他曾经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相风铜鸟”,此方法是:在空旷的地上,立一根五丈高的杆子;在杆子上,装一只可灵活转动的铜鸟;然后,便可以依据铜鸟的转动方向,而确定风吹来的方向。到了晋代的时候,人们又将张衡的“铜鸟”改为“木鸟”,这比铜鸟更加轻盈,可以预测更微小的风,多设置在城墙上以及天文、交通等部门。到唐代的时候,在天气预测方面又有了新的进步,最有名的是黄子发的《相雨书》。这本书收集了唐代以前的一些天气预测经验,直到今天都还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比如,云中出现黑色和红色,就会下“冰雹”。而现在人们在进行“人工防雹”时,也须判断是否有“雹云”。而雹云的颜色先是顶白底黑,而后云中出现红色,形成白、黑、红的乱纹云丝,可见其对可能下冰雹的云预测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古人在天气预测方面也有一定的智慧,并且一定的方式与方式,有些方法不尽科学,而且准确率相对较低,但这却充分反映了古人的智慧与努力。并且,其中许多天气的预测方法,对我们今天依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说大约有这几种方法:
1、阴阳五行
古人根据阴阳五行的原理,将世界万物分为阴、阳两种状态以及金、木、水、火、土五种形式,依照阴阳五行的转化规律进行天气预测,这反映了我们祖先洞察天地、认识事物的初始愿望。
2、天气农谚
在《诗经·幽风·七月》中记有一年各月的物候现象,这是有关天气谚语的最早记载。后人根据二十四节气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了更多的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等等。
观星台,就在我们登封有个高台非常精密,15天一个节日,看台的影子。有多长。有个水漏。天文学家一行法师和郭首敬老先生都在登封,登封是五千年文化发源地。等一个朝代,夏王朝就是登封,大禹治水,许由,等很多名士。南无阿弥陀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dsdw.com/post/24994.html发布于 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