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沉没辊
40吨的泸定桥,十三条铁链连接12164个铁环,古代是如何架起来的?
我们的先人有无穷的智慧,创造出无数个现在看来都很难完成的各种奇迹。
说泸定桥的铁索重40吨怎么架上的?其实也不是难事,40吨分13根一根也就3吨多重,3吨多重一根一根安装也就容易的多了。
光说容易,我没查过史料,觉得用绞磨一头固定好把另一头栓上绳子用船引渡过去找几个食量大的壮汉就给绞上去了,指定是费了不少劲。
崖葬难不难?拽上去了。十几米长的空心柱子怎么掏?掏出来了。木结构的亭台楼阁没一根钉了怎么接合?造出来了。超级大佛怎么在不失比例的情况下凿刻?凿出来了……
劳动创造了智慧,智慧改变了世界!
150多年前,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在这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画面,石达开带领3万将士在这里浴血奋战,苦苦支撑了一月有余却始终没能渡河,最后遭遇清军的残杀,全军覆没。1935年,红军抵达大渡河,前有天堑,后有追兵,此时能否渡过大渡河也成了问题,红军和石达开部队一样,都是遇到5月的汛期,洪水冲击,他们唯有强占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才能顺利通过。
原来大渡河上只有一座铁索桥,也就是泸定桥,泸定桥是连接康巴藏区与四川盆地最重要的咽喉要道,红军抵达泸定桥时,桥上的木板已经全部被拆卸,他们只能自己带着木板一边战斗一边过桥,他们经过几个小时的厮杀,最终成功通过泸定桥,“飞夺泸定桥”也被载入史册,更重要的是泸定桥也因此声名大噪,如今很多人也慕名前来。
泸定桥全长一百米左右,宽度是三米,整座桥是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在桥的两边各有两根铁链作为扶手,桥面的底部是由9根铁锁链作为主体,支撑人们的行走。
《泸定县志》中记载,泸定桥于公元1700年修建,当时的四川提督在巡视大渡河时发现,这一带水患频发,商旅行人往来不便,偶一失足便形影俱无,需要造桥梁,以此通过山川,惠民生、定边陲。因此他上表朝廷,在此修建桥梁沟通东西两边。
康熙听闻后,派人亲自前去修建桥梁,耗时一年多才修建完成,为了庆祝这座铁索桥修建成功,泸水平定,康熙御赐桥名为“泸定桥”,后来这里也改成了泸定县(并非是因为有泸定县才叫泸定桥)。
泸定桥的选址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据专家表示,大渡河有两处地方适合建桥,但是古人并未放在这两处,一是因为两边都是花岗石基岩,虽说有花岗石基岩更好,但是下面没有宽阔的建桥基地,水流汹涌澎湃;二是两边地势陡峭,没有适合居住的地方,不容易疏散两边的百姓,人们过了桥,没有快速疏散的道路,更没有适合马车通行的地方。
古人在有花岗石基岩的一边打了两个长达八九米的铁柱,铁柱头戴铁帽,威武的龙仗中铁索缠绕,他们将这两根铁柱成为“将军柱”,也是泸定桥的“定桥神针”。
***七律《长征》中有一句“***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里的“大渡桥横铁索寒”说的其实是两个***: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泸定桥就是靠红军名垂青史的。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境内,最早修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始建于1705年,建成于1706年,距今已有超过310多年,可谓历史悠久。
康熙之所以在偏僻的甘孜州修建这座桥,主要是为了解决从汉区通往藏区的交通难问题,加强对藏区等偏远民族地区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泸定桥的名字就是康熙亲自所取并御笔亲书,而且泸定桥建成后很快成为交通藏汉、促进交流的纽带,发挥了很大作用。
泸定桥与其他石制、木制的桥梁不同,因为大渡河两边都是悬崖,无法使用石头、木头等材料直接跨河构建,只能使用粗大的铁链构筑桥身,在铁链上敷设木板作为桥面。
泸定桥全长103米,宽3米,桥栏是4根粗大的铁链,左右各2根,两端牢牢固定在两岸的桥台里;底下则并排9根铁链构成底链,底链上铺满木板,构成桥面,桥栏与底链间使用小铁链相连,如此构筑成一个整体。
这些铁链有多重呢?资料显示,每根铁链由862至9***个熟铁锻造的铁环相连,环环相扣,13根铁链总共有12164个铁环,全桥总重量超过40吨。
如此沉重的铁索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能让沉重的铁索凌空飞渡,飞到大渡河对面去呢?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据史料记载,当时周边各县的能工巧匠聚集在一起开会,商量着如何才能牵着铁链渡江到达对面,最后工匠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利用“索渡”原理,即用粗竹索(竹索很轻)系于两岸形成一个“竹索桥”,每根竹索上穿上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从对岸拉动绳索,就可以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对岸,省却不少力气。
这个“索渡”原理有些类似现在拉窗帘的那个装置,只不过是单向的,虽然拉动如此沉重的铁链仍要费一些力气,但这已经是当时最省力、最轻便的方法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真的令人肃然起敬。
提到泸定桥,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飞夺泸定桥”战役,或许有人会有疑问,当年敌人要是炸掉泸定桥,红军是不是就过不了大渡河了?
其实,泸定桥共有十三根铁索,九根铺着木板作为桥底,两边各有两根是护栏,当时敌人为了阻止红军从桥上过河,确实拆除了桥板,但是根据守桥的川军是所谓的“两枪兵”,也就是一只***,一只大烟枪,身体素质、军事素质已经很差,拆桥板的速度也很慢。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红军的行军速度非常快,从28日早上接到强夺泸定桥的任务,到29日早晨打响泸定桥战役,中间虽然只有短暂的24小时,但红军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昼夜急行军240华里,抢在敌人前头,是红军战胜敌人的关键所在。
想一想,这是多么可怕的行军速度,即便放在如今装备齐全、衣食无忧的特种兵面前,昼夜急行军120公里,也是很难完成的艰巨任务,况且还是在山路崎岖的地带,当时的困难,可行而知。
正如那首人们耳熟能详的《七律长征》描述的那样:“……五岭逶迤腾细浪……大渡桥横铁索寒……”,场面气势壮观,又突现出红军长征的艰苦与顽强的斗志。
泸定桥的历史渊源与修建方法
在藏族中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他们口口相传的是,修建泸定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连接到对岸,怎么办呢?
工匠们尝试了很多方法搜失败了,但是突然之间,出现一个藏族大力士,他自称自己力大无穷,可以用力气让铁链过案,于是他就在两个腋窝之间各夹一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运完所有的13根铁链之后,因为劳累过度而不幸去世。
当然了,这样的故事肯定是民间传说,目的就是为本就神秘的泸定桥更添神秘。
查阅资料可知,泸定桥由十三根铁链组成,总重达到40多吨,这样的重量,肯定不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就能完成安装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dsdw.com/post/6860.html发布于 04-14